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作者:郝印涛字数:176907状态:连载

第16细节 你的梦想不等于男孩的梦想

“你要好好学习啊,爸爸妈妈没有实现的梦想可全都指望你了!”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在多数人的思想里,孩子的梦想应该由自己规划,倘若能让他们继承发扬自己的梦想,对父亲来说,当然是最佳选择。所以很多人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我们的延续,寄希望于孩子,并没有错。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优秀,心甘情愿的为孩子投资,希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期望成长,尤其是父亲,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实现或者继承自己的梦想。可关键是,你的梦想是儿子喜欢的吗?你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了吗?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无视孩子的个性特点、内心世界,仅从家长的主观臆断出发,对孩子进行强行塑造的教育。
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领域享有很高的盛誉。他有一个儿子,很少有人知道关于他儿子的事情。但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物理学家的儿子,一定也同样的出类拔萃。
物理学家和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聊天。
朋友问道:“您的儿子也是学物理的吧?”
“不是。”
“哦,”朋友很意外“那他是干什么的呢?”
“他是一个悠闲的绅士。”物理学家坦然相告。
“不可思议啊先生,您这么有建树,儿子却没有太突出的成就。”朋友显然非常吃惊。    
“您应该让他继承您的事业。”
“为什么他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呢?”物理学家显然已经有些愠怒了,“我的儿子爱怎么活就怎么活,他不必辛辛苦苦地,为了给我争光而努力,他完全能够靠自己赢得辉煌。我对我儿子的唯一希望,就是他过得快活。我宁愿儿子是一个快活悠闲的绅士,而不是一位不快活的核物理学家。”
一个自己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却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是个平凡人,难怪他的朋友要吃惊。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妈妈非常喜欢拉弹钢琴,可是在这方面却没有什么影响,于是她便将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9岁时,妈妈就为他报了钢琴培训班,并规定每天练琴十几个小时。孩子每天都哭着说他不喜欢、不愿意去学钢琴,这位妈妈要么严厉、要么耐心地劝导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回心转意,却从来没想过改变自己的做法。孩子的老师本想劝说这位母亲,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厌恶情绪很高,不喜欢就不要学了。可是这位母亲反要老师帮助劝劝孩子,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那个时候的条件有限,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现在条件好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我要好好培养他。”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一个教育的误区。许多家长过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于是,他们把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从而残酷地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乐。
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教育子女的文章,对教育子女有着和我们东方人截然不同的观念。柳德米拉说:父母都会或多或少地将自己未竟的理想加到孩子身上,但欲速则不达。两个女儿入学前,我没有强迫她们学习,她们因而拥有了幸福无忧的童年。当然,刚入校时,她们的成绩稍稍落后于那些有基础的同学。
  柳德米拉还说,作为母亲,她非常注意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并提高她们的修养,不让她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折磨。“我努力令她们睡眠充足、精力旺盛、性格开朗、身体健康。”
普京夫人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是开明的,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由发展,这在西方人眼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东方的传统教育观念,却往往不能接受。许多人都认为,让孩子自由,就等于自己的失职。其实不然,让孩子身心都健康,让他们生活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才是我们父辈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生养了孩子,但是他们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辈的附属物。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理想、抱负和追求。作为父亲,不应该强迫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或者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不应该去规划他们的人生。而且,主观地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判断孩子未来的选择,也未必对孩子有好处。很多父亲总是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为出发点,按照统一的、理想化的、“好孩子”的标准,和笼统化、模式化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缺乏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要么逆来顺受,要么叛逆不羁。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所有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千万不要把你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理想。记住,让他们快乐成长,才是我们当家长的使命。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