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培养金牌男孩的101个细节

作者:郝印涛字数:176907状态:连载

第15细节 别端“老子”架子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发号施令的角色,而孩子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儿,连辩解几句都会被认为是“顶嘴”,从而遭到父母的处罚。这样的氛围怎么能奢望能产生和谐的父子关系呢?
在我们的观念里,孩子是自己养的,就该乖乖地听我们的话,所以因为多年养成的传统习惯,让父亲很难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就成了一句口号。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可是一位中国母亲在美国却感到这是一个令人拘束的国度,尤其是她认为,连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自由。 
原来,她经历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丈夫的一位同事麦克,邀请他们一家到自己家里去做客。麦克还亲自上门来接他们。这位中国母亲怕麦克等久了,边化妆边大声斥责儿子康康,让他快换衣服。麦克听到后,几次欲言又止,但都强忍了下来。 
到了麦克家,他的女儿杰西抱着布娃娃迎上来,大声打招呼:“麦克,有客人到了。”说完,向其他人点点头,就到自己房间去了。这把中国母亲吓了一跳,觉得麦克的家庭教育可不怎么样,孩子竟这么没礼貌。 
可是麦克不以为然,只是一个劲儿地逗康康说话。康康本来就有点“人来疯”,经他一逗,更没了分寸,当麦克把水果端上来时,他一点也不客气,伸手就拿。 
“别动!”母亲大喝一声,转而笑着对麦克说,“康康平时也不太喜欢吃水果的。”说完,狠狠地瞪了康康一眼。 
康康不吭声了,整个就餐过程中都老老实实地,像个小大人似的不言不语。可没老实多久,康康又惹出一件事,令母亲大发雷霆。 
杰西比康康小不了多少,两个孩子吃完饭,就热火朝天地玩在了一起。不知怎么,康康看中了杰西手里的布娃娃,抓在手里不放。杰西也不示弱,死死拉住布娃娃的腿,脸憋得通红。两个孩子的吵闹声惊动了大人们。 
麦克笑呵呵地看着他们。康康的妈妈却以为,他这个主人不好意思发作,便拉过康康,劈头盖脸地训斥:“真没出息!和小妹妹争!”康康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麦克终于忍不住了,走到康康爸爸的身边,严肃地对他说:“你太太的做法让我感到惊愕,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两个天使在做游戏,她怎么可以这样做?我想报警,我认为她这是在虐待孩子。”
康康母亲大吃一惊,当妈妈的管教自己的孩子也错了?
管教孩子固然没有错误,但是不分场合、口不择言的呵斥孩子,显然就不对了。和康康的妈妈一样,多数人都认为训斥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而且总是武断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懂事,训斥的方法最适合教育孩子。
事实上,训斥除了能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外,并无明显收获。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自尊的,往往你的恶劣口气就已经让他们反感了,哪里还会在意你说话的内容呢!
为什么父母与孩子就不能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这是因为,有些父母尊重孩子的思想太少,而做家长的权力思想太多。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不应该是命令者。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愿意蹲下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与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体验某件事情。如果我们坚决认为自己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我们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抛弃我们的经验和成人主义,把孩子看成一个大人。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约翰在一年前和妻子离婚了,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在外人的眼里,一个单身父亲和一个14岁的男孩子,日子不一定得过得多糟糕呢。事实却恰恰相反,父亲和儿子都很快乐。因为,在他们家里,充满了和谐与友爱的气氛,父亲不拿自己当老子,儿子也不拿自己当小孩。他们都在尽量为对方着想,都在把对方当成是朋友。
每当约翰在加班后,回到家里时,都能吃上儿子给他做的宵夜。
又一个加班的夜晚,约翰给儿子打了个电话。
“小伙子,我饿了,二十分钟后回家。”
“注意安全爸爸,”儿子迅速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我会给您准备好宵夜。”
窗外是繁星满天,厨房里是儿子在快乐地忙碌。煎熏肉,煎鸡蛋,烤面包。很快,父亲的宵夜都已经摆上了餐桌,就等爸爸进门了。
爸爸回到了家里。厨房里立刻洋溢着快乐的气氛。
“小伙子,给老爸做饭不辛苦吗?这以前都是你妈妈的活呢。”老爸一边吃面包一边和儿子聊天。
“爸爸,这是我愿意的。而且您那么辛苦。”儿子真诚地回答。
“孩子,让你和你妈妈分开,我很遗憾。”
“爸爸,我已经是大人了,我理解你们在一起不快乐。没有关系,我尊重你们的选择。”
这哪里像一个14岁孩子说的话啊,可它确实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感到非常欣慰,他很高兴儿子能理解自己。更高兴的是,他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更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看来,从小就把儿子当成“小伙子”的教育方法,实在是高明的。
一顿宵夜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是它却折射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爱,更透露出了平等的家庭氛围
——父亲不因为儿子年纪小,就娇惯他;也不因为他年纪小,就凡事自己做主不征求他的意见。这不是最好的教育结果吗?有谁还能说父亲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对孩子的训斥上吗?
父母对孩子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只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更加强烈地叛逆。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屈服于家中的威严之中,但是,一旦他们长大了,就很可能事事都与父母对着干,处理问题也特别容易激化。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是脾气不太好的人,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过于严厉,往往不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成果。往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脾气都很暴躁,走入社会上很难与人相处。
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家长的严厉应该适可而止,尊重孩子,才是保持权威的最好办法。而放弃成人主义,和孩子平起平坐,才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教育子女的任务变得简单起来。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