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推理 >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作者:张庆字数:181008状态:连载

第一章 科学育儿的十二大要素

书名《科学育儿全程指导》
作品简介:
本书以0~6岁宝宝的同步健康发育为重点,详解婴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照顾要点,包括饮食营养、成长发育、疾病的辨认和防治与安全保护等,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以最简单实用的方法,让新手父母在养育宝宝时,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有个基本了解,拥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正文

做好家访和体检
孩子出生后家长应及时与社区保健部门取得联系,由保健医生来到孩子家里进行访视。主要是了解新生婴儿出生后情况,指导护理和喂养,进行简要体检等,并建立起婴儿的保健卡。如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社区医生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从此,你的宝宝便加入了社区保健的管理范围。
胎儿出世后,由于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需要2~3周才能逐步适应。作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能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创造一些切实可行的条件,帮助新生儿安全地度过这个时期。因此,对新生儿实行系统的观察和细致的喂养及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进行家访
孩子出生后,儿保医生要定期进行访视和体格检查,一般要求是:
出生15天内,应访视3次,28天时进行体检,并对孩子做1次健康评价。
2个月访视1次,3个月体检1次。
出生3~12个月:每3个月体检1次,周岁时做1次健康评价。
1~3岁:每半年体检1次,3岁时做1次健康评价。
4~6岁:每年体检1次,6周岁时做1次健康评价。
体检的要求
体格检查的内容要求因年龄而异:
1.新生儿时期除常规的检查外,重点要注意发现:先天性疾病和畸形,发现产伤,发现新生儿期特有的疾病(如脐炎、硬肿化等),获得体格发育和体格特征的资料。
2.婴儿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要注意发现:营养缺乏性贫血、佝偻病,早期发现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3.幼儿及4~6岁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发现:体重缓增和营养缺乏症,各类传染病,一些慢性病(如哮喘、癫痫、结核病等)。
体检后的评价
体检完毕后,应当对孩子健康做出评价,可能的情况有:
1.完全健康发育正常,既无缺点也无疾病。
2.患有急性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3.患有慢性病查明原因,给以治疗、喂养和护理指导,定期随诊。
4.需随诊待查者如发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要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后进行有效治疗。
5.心脏有杂音者要进一步随诊,并前往专科医院做详细检查(含辅助治疗),根据检查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
患有慢性病、需随诊待查及心脏有杂音的小儿应列为专案进行管理,直至病愈为止。科学喂养指导
合理的喂养是保证儿童智能和体格正常发育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基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不仅各种营养素的含量高,而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适宜,因此对婴儿来说,它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代乳品。母乳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易被婴儿吸收;乳铁蛋白也是母乳中特有的蛋白质,从而抑制肠道中的某些依赖铁生存的细菌,防止发生腹泻;母乳中的乳糖在消化道中经微生物作用可以生成乳酸,对婴儿的消化道亦起到调节和保护作用;母乳中的脂肪颗粒小,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均有利于消化吸收;母乳中钙、磷含量虽不高,但比例适合于吸收,因此母乳喂养发生缺钙的情况较人工喂养少;母乳中多种抗感染因子,使得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力强,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对婴儿脑神经系统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母乳近乎无菌,而且卫生、方便、经济,特别是产后两天分泌的初乳,特别适合新生婴儿的需要。因此母乳是最好的天然食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从出生开始,除特殊情况外,应坚持四个月,最好能喂到8个月后逐步断奶。
及时添加辅食
随着婴儿的不断增长,单靠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因此,及时添加辅食便成为确保孩子智力和体格发育,继续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从生后第1个月内就应当添加浓缩鱼肝油滴剂(补充维生素D);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添加不同的辅食;到周岁时,每天三顿主辅食和两餐牛奶。
安排平衡膳食
人的食物中必须含有六大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为小儿安排膳食时,各种营养素的供给,越接近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越好,这样的膳食就是平衡膳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谁都认为奶类好,但其中缺乏铁。蛋类营养价值优良,但缺乏糖类和维生素C。我们提倡让孩子吃多种多样的食物。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得到均衡的营养素。但要注意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素要分配得当,同时还要适合各年龄组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蛋白质是六大营养素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的主要成分。如果蛋白质供给得多,糖类供给得少,则热量不足,这时蛋白质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所以,必须为小儿安排平衡膳食。
为达到这个目的,对婴儿来说关键是要按时添加不同的辅食,在允许的范围内经常更换辅食的品种;对幼儿和4~6岁儿童来说,就应当按营养成分制订每周食谱,力求主食和辅食经常变换花样,以达到平衡膳食,确保孩子的营养需要。
妥善选择强化食品
目前,市面上强化食品的种类较多,为了及时给孩子增添营养,不少家长比较喜欢选购强化食品。选购强化食品的目的是:
1弥补天然食物的缺乏和不足。
2弥补食物在制作或贮藏过程中所损失的营养素,因而加入一定营养素,使其恢复原来应有的水平。
3通过强化使某些营养素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可以达到用少量即可满足需要的目的。也可使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更为完善,如婴儿奶粉可用多种维生素强化。
4通过强化可以获得营养平衡,提高吸收率。
总之,为儿童选择强化食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儿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得到全面合理的营养。选择强化食品的标准,首要的是当儿童缺乏某种营养素时再进行强化。这主要依据膳食调查,并通过体格检查来确定有无营养缺乏病。即使存在问题,首先应考虑改善膳食安排,提高食物的总摄入量,以解决营养素缺乏,绝对不能单纯依靠营养强化来供给营养素,必要时可在改变膳食安排的基础上,采取有计划性的营养强化措施。总之,选择强化食品一定要有针对性,最主要的是合理安排膳食,使小儿吃好每顿饭。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不好,一心想给孩子补养补养。因为喜欢给孩子增加点补药,当他们从广告上看到介绍什么补品补药好,就给孩子吃什么,或者看到人家的孩子吃,也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不妥当的。
人体有各自的特性,在营养不缺乏时补充营养物质,是不会被吸收的,并不是吃的营养越多越好,何况有些补药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吃补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向医师咨询,千万不可滥用。做好体格发育监测
0~6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儿童的体格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定期的体格检查是发现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正常,就应从他的营养、所在环境、生活方式和有无慢性病等方面进行查找,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
由于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其身体形态和各部分比例的变化较大,所以其生长发育有自身的规律。因此,了解并准确地评价其生长发育情况,对评价孩子的健康状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监测的时间
1.婴儿期最好每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2.幼儿期最好每3~4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3.4~6岁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监测内容
一般常用的指标有:身长、体重、胸围、头围、前囟、牙齿、皮下脂肪等。必要时还可以检查血压、脉搏、肺活量及相应生化指标。
测查及评价方法
家长应将测量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把不同节段,各项指标,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动态比较评价。重视体质锻炼
为了不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必须从小开始体格锻炼。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到大自然中去,通过日光照射、水的刺激、温度变化和全身活动等,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中可以增强孩子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开展“三浴”锻炼
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和水等自
然因素来促进宝宝的体质。这是因为:
1.新鲜空气中氧的含量高,能促进新陈代谢冷空气可使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血管扩张的灵活性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就强。
2.日光中有两种光线,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一种是红外线,照射人体后,能使血管扩张,增强新陈代谢,使全身感到温暖;另一种是紫外线,照射在人体的皮肤上,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适量的紫外线还可增强全身功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3多接触水主要是利用水的温度和水的机械作用,给人以刺激达到锻炼的目的。水的导热性强,能从体表带走大量的体热。低温的水再加上水流的强度,可使全身体温调节功能反应加强,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外界冷热气温的适应能力。
开展体操及相关的锻炼
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要根据年龄特点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通过锻炼还可增强抵御疾病和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能力。在锻炼时一定要适度,不可操之过急。
1.婴儿期由被动体操开始,继而做主动体操,同时可结合大运动的发育过程进行相关的锻炼。
2.幼儿期幼儿期的体育活动包括基本动作和基本体操两大部分。基本动作应结合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走、跑、跳、投掷、钻爬和攀登等动作,以游戏或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游戏中熟练了这些动作,使体格得到锻炼。此外,还可配合进行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以及队列、队形进行训练。
3.4~6岁由于这个阶段身体更壮实,体力更充沛,可根据不同年龄进行相应的体操及跑步等体育锻炼。注重早期智力开发
有人说:“孩子小,吃饱了睡足了就行了,不需要什么教育。”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要培养人才,必须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4~6岁期对小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年龄智能发育的关键期,有针对性进行各种教育,以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这对促进整个0~6岁儿童的智能发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好早期智能开发,家长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做好智能发育监测
新生婴儿满月时,最好能安排一次智能测查,了解孩子的智能发育水平。婴儿期最好每3个月能进行一次智力测验;幼儿期每半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4~6岁期每一年进行一次智力测验。每次测查后,均应做详细的记录,动态地监测孩子的智力发育过程。每次测查后都应根据测查结果,分析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每个区域,以及整个智能的实际发育情况,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训练措施。
早期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早期教育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过分溺爱和随心所欲的小儿,就很难养成坚强的意志、勤奋的习惯和谦逊的态度。反之,对小孩子要求过严,责备多,启发诱导少,就很难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因此,教育要从早期开始,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既要用父母的感情,使小孩子在爱抚中成长,又要负起时代教育的责任,使优质的教育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好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控制某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最终控制或消灭某种传染病。通过接种自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使人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人体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当前各社区保健站按卫生部制订的免疫程序的要求,承担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任务。
所谓免疫程序是指各类常用疫苗对接种对象的选择和及时合理的安排。程序包括接种疫苗种类,接种起始年龄、接种的针次、间隔、复种时间等。
我国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
卫生部颁发的免疫程序规定:7岁及7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BCG)、麻疹减毒活疫苗(MV)、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T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DT)4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规定的初免月龄不可提前,针次最短间隔1个月,4种疫苗全程免疫必须在12月龄内完成,使儿童获得对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6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推荐免疫程序
除国家规定的儿童必须接种的4种疫苗外,有些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把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范畴。推荐的免疫程序仅作为现行免疫实施的参考,应随卫生行政部门新的规定执行。积极预防疾病
小儿时期的疾病种类较多,在现有的基础上,怎样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疾病的发病率稳步地降下来,这完全是可能的。主要应抓住以下五个环节:
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我们提倡每个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使之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让小儿经常和外界冷空气接触,增强皮肤、呼吸道局部黏膜及神经系统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当外界气温骤然变化时,就不至于感冒生病。开展各种运动或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并激发情绪,在跑跳中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加强内脏器官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能力。运动还能促进食欲,增加肺活量和耐久力。总之,从小锻炼身体,是预防疾病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
坚持合理营养,奠定健康基础
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又活泼好动,所以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发育成长,就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为保障充足而合理的营养,应当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逐渐添加蔬菜、水果;注意饮食的烹调和卫生;培养儿童不挑食、不偏食,既吃荤又吃素,少吃零食,少吃糖。既做到各种营养素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又能够摄入比例协调的食品,为小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施计划免疫,控制传染病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已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卫生部门制订了预防传染病的计划免疫措施,极大地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而且有的卫生行政部门还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等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列入了计划免疫的范畴。这些措施对控制诸多传染病的发生,显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注重卫生习惯,防止病菌侵入
常言道“病从口入”,表明许多疾病都与饮食不卫生有关。特别是夏、秋两季发生的消化道传染病。最主要预防措施就是要做到“四要三不要”。四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要消灭苍蝇,有病要早治;三不要即: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吃腐烂食品,不要随地吐痰。这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应让儿童从小熟背并坚持做到。
抓好患儿隔离,杜绝交叉传播
在传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特别是在集体托幼机构一旦发现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腮腺炎、百日咳、白喉、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红眼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患儿,都应当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和传播。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当限制孩子外出活动。此外,有些传染性相对弱一些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感染性腹泻等)最好也要采取隔离措施,杜绝交叉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反映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水平。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可直接减少病原菌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高尚道德品质的组成部分。要从小要求,及时教育,而且父母和家庭成员、老师以及小孩子周围的人都要身体力行,成为良好卫生习惯的模范执行者。例如,饭前、便后洗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求每一个小孩子都做到并坚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大家知道,厕所和大便中带有很多致病菌,如便后不洗手,很容易污染食品及其他物品,一不小心,就可将被污染的东西吞入,细菌得以蔓延而发病。
婴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细致和多方面的。首先要制订严格科学的生活制度,还要随着小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拾掉在地上的东西吃,不吮手指和咬指甲,不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挑食,定时大便等。除了手的卫生之外,还应注意皮肤卫生和口腔卫生。这些都需要从小培养,坚持不懈,养成习惯。这样对孩子健康成长将会好处无穷。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良好和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儿童保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从小就开始训练。当前不少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度溺爱,事事都怕累着孩子,因此,对孩子本应当自己能做的事,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这些举动表面上看是关爱孩子,实际上是大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为了促进宝宝的全面成长,凡生活中应当由孩子自己做,并且经过训练和努力可以逐步做到的事,都应当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让他自己来做。即使一时做不好的也不要紧,一定要从小就鼓励他继续练习。经过一段艰苦的磨炼,最终一定会养成自理能力的。
生活自理所含的内容较广,主要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能力:
1.进食从自扶奶瓶起,经过手拿饼干、手拿奶瓶、小勺喂食、小勺吃饭、自己喝汤、学用筷子、自己夹菜、用碗吃饭、不洒饭粒,直至吃完饭能摆好碗筷等。
2.睡眠从大人抱着睡,经过拍着睡、自己睡觉,直到建立起准时睡按时起,不要拍、不要摇、不讲故事、不唱催眠曲、自然入睡、睡时安静等好习惯。
3.大小便从无控制的大小便,到开始把小便、把大便、准时大便、白天能控制小便、能完全控制大小便,直到夜间不尿床等。
4.穿、脱衣、裤、鞋、袜、帽从1岁以内开始能配合穿衣、穿裤起,到自己能脱帽、戴帽、脱鞋、脱袜、穿鞋、穿袜,至穿衣、穿裤、脱衣、脱裤,直至睡觉前能将脱下的鞋整齐地放在床下,将脱去的衣、裤、袜叠好并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5.洗脸、刷牙、洗脚从能配合大人进行洗手、洗脸、洗脚、洗澡到自己能用肥皂洗手、用牙刷刷牙、自己洗脸、洗脚以及在大人的帮助下能自己洗澡等。
6.收拾和存放玩具每次玩完玩具后,养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并分类和整齐地放在玩具柜内的好习惯。看完图书也要及时整理放进书柜。
7.清理和摆放衣物自己的衣物、茶杯、用具等都能清理后整齐地放在固定地方。
8.配合大人做简单家务4~6岁儿童在大人的指导下,能够学会拿筷子、擦桌子、摆碗等,也能听从大人的要求,帮助拿些物品。
总之,与生活相关的一些简单的事,孩子都能独立地进行自理。密切与托幼机构联系
孩子由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是家长和托幼机构的共同任务。入托前,家长应将托儿所、幼儿园的情况介绍给孩子,告诉他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欢迎他,那里有许多玩具,可以和小朋友们一些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等;老师还会给大家讲故事,教唱歌等,使他对托儿所或幼儿园有个了解。入托后,通常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应与托儿所密切联系。在教育方法上,家长和老师务必一致,老师不许可的,家长也不能同意;反之,老师赞同的,家长更不应反对。
总之,小儿每天生活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小孩子进行的每一种活动都是在学习,所以老师和家长都要关心,并有一致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如果双方的意见和做法相反,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这样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就不易形成,教育效果也就不会理想。儿童健康的标准
健康儿童一般应包括以下五个内容:
身体各部分发育在正常标准之内
身体各部分匀称发育、功能健全、没有疾病,各种生理指标都在正常标准之内。
比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视力、听力、脉搏、血压、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色盲、无龋齿,肝功能(包括澳抗)化验和胸部X线透视结果正常。此外,没有得过较大的疾病和传染病等等。
智力正常
一般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智力就是指那些较稳定的认识特点,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完整独立的心理特性,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这些认识特点主要包括五种基本因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观察力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和比较持久的感知觉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良好的观察力不仅可以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正确的印象,还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幼小儿童的感知,一般是消极被动的,还不善于进行观察。幼儿观察的自觉性、概括性、条理性和精确程度,都有待于提高。
记忆力
就是通常说的记性。它是人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能力。它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又是智力活动的金库,它使人们有条件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没有记忆力,人们的一切心理发展和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由于幼小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相对来说,他们的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一般记忆力强的儿童,学习能力也较强。幼儿记忆力的培养,应从记忆的速度、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和记忆的准确性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培养。
注意力
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人进行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任何心理过程的开始和进行都离不开注意力;它是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注意力对儿童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注意力能使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经验、技能和技巧,也能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幼儿注意力应从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方面进行培养。
思维力
是指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集训,以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联系的能力。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是智力活动的方面,又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会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言语能力的发展而进步。我们应从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想象力
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能力。在认识活动中,它有着特殊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它是认识活动的翅膀,使认识更生动。它又是使认识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没有想象的支持,思维是不可能升华为创造性思维的。家长和教师必须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以提高其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让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丰富和发展想象力。
智力结构中的五种因素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它们既是独特结构的整体,又在整个结构中有着自己独特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因素的水平,不仅会影响到整个智力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四个因素的水平。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证明,超常儿童(指智力发展大大超过同年龄儿童水平的儿童)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超过同年龄儿童水平的3~4年或更多。他们的观察力相当敏锐、全面、细致而准确;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有创造性;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快;语言能力强,发展较早、较快;注意力集中、稳定,并善于分配注意力等。即使五种因素水平都很好,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整体结构,这样的智力水平也不会高的。在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儿童智力的培养和发展。
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体现在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上。凡能使人得到满足的需要,就会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等积极的情绪,否则就要产生不满意的消极的情绪。情绪稳定表示人的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也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的协调。心情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和满意,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情绪和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直接激发儿童的行为,控制他们的活动。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儿童乐于进行某种活动,不愉快的情绪则会导致儿童的消极行为。
动作和行为协调
动作是活动的组成因素,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手、脚和躯体的基本动作构成的。人要通过积极的活动,心理才可能发展,也就是说心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动作和活动是心理的外部表现。
行为是指个体的反应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动作和活动构成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还可以控制调节人的身心健康状况。
随着大脑皮质功能和全身骨骼肌肉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步发展起来,行为也逐渐协调。动作和行为协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品质。我们应注意儿童基本功能的发展和动作功能的形成,使儿童的活动能力提高,达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自我意识正常发展,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人的心理不仅能够认识外界对象、现象,而且能够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控制着自己的力量,调节着自己和周围现实的关系。自我意识的特征是能够自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等。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心理的能动性真正形成。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儿童在发展中也逐渐培养起社会适应能力,这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不开。为了保证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必须正确掌握环境的有关的信息,以及关于自己个人特点和状态及他人的态度等有关信息,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和体验,儿童的独立性也不断发展。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儿童不仅得到乐趣,也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会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提高。但是,有的孩子离不开妈妈,一离开妈妈就哭,因此,在新的环境中不可能反映出其应有的心理水平。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影响儿童健康的因素
为了培养健康儿童,家长们应不断学习科学育儿知识,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进行精心的培养和教育。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其生理、心理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年龄越小,这种发展越明显、越快。儿童心理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必须以心理学知识做基础,正确和充分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遗传性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即可以把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这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无脑儿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和“唐氏综合征”等患儿,由于他们不具备正常人的遗传素质,从而导致神经系统遗传缺陷病,使他们不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心理。对一般儿童来说,遗传因素不仅影响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不同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征,奠定了其气质类型的基础,为智力品质和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朝向某个方向发展的条件。
社会性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人类的自然环境也带有程度不同的社会性,因此,所谓环境就主要指社会环境了。至于教育,我们都了解,主要指有目的、有组织、有方向地对儿童的具体引导。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社会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可以使儿童通过遗传心理将前面所提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的后代如果不是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即使遗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人的心理。比如狼孩的事实已被我们熟知。再如1920年在印度卡萨尔山的一个小村里,有个两岁的男孩被一只雌豹衔走。3年后,那只豹被打死,人们在豹穴中找到这个男孩,当时已5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直立行走,用四肢爬行,爱捕捉小鸡,并像野兽一样把小鸡撕碎吞食光。他没有人的心理,而只具有动物的习性。后来,虽经过几年的教育,逐渐恢复了人性,但他的心理一直没有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家庭剥夺的作用
在近代,有许多不正常家庭造成早期被剥夺了社会环境的儿童,他们由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没能变成现实。比如1983年在我国辽宁省发现一名女孩,他的生父是聪明的聋哑人,母亲中度智残,养父又不喜欢她。她家以养猪为业,猪圈与住房无明显界限,她从小大多数时间和猪在一起,刚学会爬就跟在猪后爬,刚学会走就经常跟在猪后走,跟猪崽一起吃猪奶,挤在大猪中间抢猪食,经常模仿猪的动作和行为。这种特殊环境使她形成了许多类似猪的习性。但她同时又和父母交往,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谈话,当被发现时已经8岁4个月,智商仅39。不能辨别性别、颜色、大小,不懂高低,没有数的概念,单词句含糊不清,情绪多见喜、怒、愤,极不稳定,任性、执拗、易激怒、不知羞耻、孤独冷漠,不会与小朋友玩耍。经过三年的教育训练,她的智商从39提高到68,达到轻度弱智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由此可见,具备正常遗传因素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环境的重大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这给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儿童和当今的儿童相比,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智力水平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懂事,能说会道,有理想,有志气。这是因为社会制度变了,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这些都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和复杂的内容。
教育条件的作用
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各级学校,都是由教育者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通过教育,既可使有良好素质的儿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水平,也可以改善和弥补有缺陷或低能儿童的心理发展上的某些不足:既可以提高和巩固社会环境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控制和抵制不良影响对儿童的侵蚀和毒害。教师和家长在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通过他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充分体现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
家庭因素的作用
在社会条件各因素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家长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包括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儿童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儿童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特别是特殊才能的形成,家庭影响是关键因素。比如小画家娅妮生长在广西一个美术工作者家庭里,从小跟父亲涂涂画画。她喜欢动物,爸爸给她买了一只猴子。她与猴子这个新朋友朝夕相处,就画起猴子来了。她画的猴子千姿百态,生动活泼。在父母的、老师的指点下,她进步很快,4岁、8岁时曾在上海举办过两次画展。
应当指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客观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成为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如良好身体素质的儿童往往产生对自己较高的心理要求,而要求较高又使他们身心更好地发展就是这种良性循环过程的具体体现。宝宝的发育特点

(<-快捷键)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录

阅读设置

背景色: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