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字数:68899状态:连载
神奇的江河湖海
神奇的江河湖海 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两千多条,总长度超过四十二万公里。其中世界开挖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八百公里。位于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大河。自古以来,文人骚客莫不钟情于祖国江河的众多与神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都是抒发对江河的深厚感情。金沙江为何拐弯? 我国的地理奇观数不胜数,这些奇观体现了大自然的无比神奇之处,金沙江在虎跳峡大拐弯又是中国地理的一大奇观。金沙江是中国长江上游的名称,一般是指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到四川宜宾市岷江口之间的长江上游,而宜宾以下的才被正式称作长江。金沙江全长2308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落差达3300米。金沙江古称丽水,以盛产金沙而得名。 金沙江和怒江、澜沧江等大河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发源,然后几乎彼此平行地一齐向南流淌,在青藏高原东侧切成几列深邃的平行河谷。而在河谷之间,就是一条条大致平行的高山,这就是我国有名的横断山脉。在这三条河流中,金沙江最靠东边。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江面一直平缓宽阔,江面宽达五百米,水流缓慢。可是当流经云南省境内的石鼓村北时,江流突然折转向东,而后又转向北,在只有几千米的距离内,差不多来了一个180°的大拐弯。金沙江流过石鼓村以后,坡度骤然加大,江水在只有几十米宽的深谷中呼啸奔腾。就好像大量的水突然从高处跌落进细细的管子里,江水蓄积已久的势能在这里得不到释放,只好在悬崖壁上来回碰撞,水流一下子变得奔涌澎湃,激起高达六米的巨浪。江两岸,一边金沙江大拐弯 是玉龙雪山,一边是哈巴雪山,从江底到峰顶落差三千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这段峡谷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峡”。 那么,金沙江为何要在此拐弯呢?千百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弯曾使许多到过这里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边的居民们也弄不清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多年来,这个问题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和地质学家们来此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期望得到答案。 经过相关研究人员对金沙江的河流形态进行研究后,有人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即从前金沙江并没有今天的大拐弯,而是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就在金沙江与它的伙伴们一起南流的时候,在它东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不停地流淌着,科研人员给这条河流起了个名字叫做“古长江”。急湍的古长江水不断地侵蚀着脚下的岩石,也不断地向西伸展着。时间一长,终于有一天,古长江与古金沙江相遇了。古长江地势比起古金沙江要低得多,于是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河流袭夺”。 尽管这种说法不少人表示支持,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古长江与古金沙江相互连通的河流袭夺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只不过与当地地壳断裂有关。可是,金沙江的大拐弯是发生在几十万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地质现象,谁也没虎跳峡 有亲眼看见过金沙江是如何因地壳断裂而突然转向的。另外,年代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 以上的两种观点看似各有道理,但是几经沧桑巨变,金沙江又怎么能耐得住岁月的磨砺呢?无论如何,金沙江在虎跳峡拐弯也正是大自然这位巨星级工匠师经过精心设计打造出的地理奇观,也正是如此,人们才更加对大自然的神奇充满了敬畏感。南海魔鬼三角 人类对海洋的了解仍然十分地有限,也对海洋的许多神秘现象无法解释。南海,是我国的领海。这里也有一个类似百慕大的“魔鬼三角”。1975年,有美国学者提出地球上存在着十二个“魔鬼三角”区:百慕大、日本本州南部、夏威夷至美国大陆间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葡萄牙沿岸、阿富汗、非洲东南部海域、澳大利亚四部海岸、新西兰北部海域、中南美洲东部、东南太平洋东部,在南极北极各一个。这些魔鬼魔鬼区域呈直等距离分布,因此地球被分成二十个等边三角形,“魔鬼三角区”就在三角形的结合点上。而且南、北半球的“魔鬼三角区”均位于纬度30度线上;以精确的72度经度间隔均匀环绕地球分布;以相同的角度向东倾斜。但是几年以后,这个理论就遭到了挑战:因为人们在不属于十二个“结点”的南海也发现了“魔鬼三角区”。 南海是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深海盆。南海的“魔鬼吕宋岛是南海魔鬼三角的一个顶点 三角”的顶点是:西为香港、东为台湾、南为菲律宾吕宋岛,面积约十万平方千米。 这片水域之所以被称为“魔鬼三角”,是因为这里发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沉船事件。1979年5月,菲律宾货船“海松号”正安全地行驶在南海海域,一切都显得十分正常,但是就在这时,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无线电控制室内,突然收到一个紧急讯号,“海松号”在台湾以南、吕宋岛以北海域遇险,接着便失去联系。事后,有关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地搜索,但是毫无结果,上千吨重的“海松号”以及25名船员就此失踪。1979年12月16日,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古陵明号”货轮也在这片海域神秘地失踪了。1980年2月16日,当东方航运的“东方明尼克号”改良式货轮航行到香港和马拉尼附近时,东方航运公司马尼拉办事处的通讯控制室中,接到了这艘货轮发出的求救信号后,就与之失去了联系,船上三十名船员全部失踪。 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三艘船先后离奇沉没。人们发现在南海失踪的船只和“百慕大魔鬼三角”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其一,事出突然,都没有预兆;其二,失踪的船只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就连碎片也找不到;其三,船员也都失踪无影,连尸体都打捞不上来。而南海这片魔鬼三角区并不是在现代才被发现,早在七百多年前,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中就有记载:“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日交趾海,中有三合流,波头喷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藩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浙江之海也;其一东流,人于无济。苟入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大意是南海中的交趾海域有东、南、北三股合流,海上无风,也会波浪翻滚,船只无法前行,结果往往酿成灾难。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魔鬼三角区的谜团却吸引了专家们的兴趣。 有人从星象变化影响出发,认为当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体成一线时,或者月球、地球与一个强宇宙射电源星体成一线时,能对地球产生各种物理效应,会引起地球局部地区瞬间的引力增大,南海“魔鬼三角区”正处在这个“引力点”上,是巨大的引力导致船毁人亡。 还有人说南海地形本身就很危险,那里不仅岛屿众多,而且海底地形复杂,险象环生,这也可能造成船只沉没。 也有人说在南海存在一个“外星文明基地”,失踪的船只和船员实际上是被外星人“劫持了”,才出现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离奇现象。 当然也有人认为南海的“魔鬼三角”并不神秘,他们从洋流因素出发。在南海海域,有沿岸流、南海环流、南海暖流以及从巴士海峡进来的黑潮分支,加以台风和季风交替引起的海洋涡旋、上升流频繁出现,具有形成海难的基础条件。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南海“魔鬼三角区”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此外,还有人提出磁场说、海啸说等,不一而足。但各种观点都有漏洞,南海的“魔鬼三角”为何如此可怕,还有待科学界进一步研究。北京平谷地下古暗河流淌了 15亿年吗?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这里有着数不清的历史秘密和地理迷局。有人说北京平谷发现了一条长为1500米的暗河。河水最深处3米,最浅处1米,暗河流经的地方点缀着众多的形态各异的石花、钟乳石和石笋,据说这条暗河已经流淌了15亿年。 北京平谷的村民在摩驼山抓獾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石洞,石洞中的山洞之间都是互通的。经过专家的勘探和测量推测,摩驼山的腹中很可能隐藏着一个长度在1500米左右的地下暗河。 专家说从这里的地理以及地质构造整体分析来看,整个背面的水很可能是以暗河的形式流入到金海湖的。而且从水文条件看,这里也有溶洞景观,并且也听到过水声。所以,地下存在暗河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专家没有说这条暗河已经流淌了15亿年。 那么,暗河流淌15亿年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据介绍,15亿年的说法来自“京东大溶洞”。在京东大溶洞的相关介绍上,说京东大溶洞发育于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地层,距今大约15亿年,由此号称“天下第一古洞”。而京东大溶洞到摩驼山大约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路程,也正是京东大溶洞的关系,所以当地人认为摩驼山也应该有15亿年的历史。因为“京东大溶洞”和摩驼山是一个山系,自然如果有暗河存在也就流淌了15亿年。 但是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京东大溶洞”的一些介绍并不够客观。岩石年龄和溶洞的年龄根本是两回事,中国以及世界上所有的溶洞绝大部分都是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即距今200万年以后形成,大于100万年的不多;形成于15亿年前的溶洞是根本不存在的。 既然“京东大溶洞”15亿年的历史并不客观,那么,摩驼山腹中的地下暗河流淌了15亿年的说法似乎就更加蹊跷,从常理上来说,整个地球的形成距今也只有四十六亿年,暗河而华北底层虽然较老,但最多也只到18亿年左右。要形成溶洞,至少要在碳酸岩的条件下形成,碳酸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容易溶解。岩溶、洞溶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形成。而平谷在北京的东边,它的底层有寒武系的地层、奥陶系地层,都是很年轻的地层,大约距今4亿年到6亿年之间。要形成溶洞,那就比地层要年轻得多了。从这一常识来看,要形成那么久远的暗河是不太可能的,但并不代表这条暗河不存在。黄果树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黄果树瀑布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势如翻江倒海。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这是对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写照。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黄果树瀑布 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它以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黄果树瀑布宽30米,落差66米,流量达每秒2000多立方米。黄果树瀑布以奇气势雄伟、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世,并享有“中华第一瀑”的美赞,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 据测量,黄果树瀑布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分布着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其中,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观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徐霞客曾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但是,黄果树瀑布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黄果树瀑布的成因,历来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它是喀斯特瀑布的典型,是由河床断陷而成的;有人则认为是喀斯特侵蚀断裂——落水洞式形成的。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一些学者认为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他们还说,一个瀑布的形成过程是与瀑布所在的河流的发育过程紧密相关的,故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过程应与白水河的演化历史结合相考虑。那么,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分成七个阶段:前者斗期、后者斗期、老龙洞期、白水河期、黄果树伏流期、黄果树瀑布期和近代切割期。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两千七百万年至一千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底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 但也有人反对上面的说法。黄果树瀑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黄果树瀑布为什么“水往高处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虽然是俗语,但却是客观的规律。水受到地球的引力自然会向低处流。但是,尽管这个规律适应于绝大多数的事物,也有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与此相悖。近些年来,地球上出现了很多神奇的地方,如中国有著名的沈阳北郊“怪坡”。这些神秘地带不遵循客观规律玩起了“小把戏”:树林向一个方向倾斜;物体倾斜落地;人行走而步履稳健。更神奇的是,物体可以自动向坡上运动,甚至出现了水往高处流的情况。这些地理现象明显违反了牛顿的引力定律,令人费解。实际上这些神秘现象是由一种“垂直转向”的心理幻觉造成的。迷路、转向、搞错了东南西北的现象我们都很熟悉,它是我们凭感觉认为的方位和实际方位偏离时产生的一种幻觉。“垂直转向”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的垂直方向显著地偏离了实际的垂直方向即重力的方向。地球上的这些神秘地带的神奇现象,都是在一种“坡上坡”的环境之中,发生了“垂直转向”而产生的。到一个新地方、新城市,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搞不清方向,不知道东南西北,因此很容易迷路。好多人在新地方会觉得太阳不再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感觉就说在这个地方的太阳和自己家中的不一样,只能说自己“方位转向”了。为什么我们会“转向”呢?原来我们身体里没有像鸽子和企鹅那样的天然“指南针”,不能靠地球磁场自动识别方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方位的判断,完全靠周围景物的相对位置。天空上的太怪坡 阳、月亮、星星,地面上的山川、村庄、田地、树木以及城市的街道、建筑都被我们用来判断方位。在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认识周围的景物,知道我们的相对位置,所以不容易方位“转向”,也不容易“迷路”。当我们到一个新城市,常常急于搞清东西南北方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把周围景物的相对位置搞清楚。但是我们不熟悉那里,不能靠它们的相对位置辨别方位,如果是阴天或晚上,看不到太阳,东西南北的坐标系就建不起来。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坐标轴,就只能凭印象把头脑中的坐标轴加在新地方。当我们头脑中印象的坐标轴和实际偏离时,就出现了“方位转向”。地球表面一点的垂直方向是地心和该点的连线方向,该点和重力的方向一致。真正的“下”是沿重力的方向,“上”就是和重力相反的方向。我们所说的 “垂直转向”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判断的垂直方向明显偏离了重力的方向。我们通常说:天为上,地为下,实际上并不准确。平常,我们很少“垂直转向”,而且它与“方位转向”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判断垂直方向的能力比判断方位的能力强得多。由于重力吸引,我们能感觉到上、下方向。然而,这种感觉并不是非常准确。另外我们绝大部沈阳“怪坡” 分时候靠视觉,而并不是根据周围景物判断垂直方向。除了我们直立的身体,树木、建筑物都是垂直参照物。我们更信赖的是脚下的地平面,和它垂直的方向就是垂直方向。当周围的环境造成我们依据视觉判断的垂直方向和重力方向严重偏离,同时我们的感觉又不能够纠正时,就会发生“垂直转向”。“垂直转向”是造成地球上神秘地带的心理原因。但是造成这种“垂直转向”需要一定的地质、地貌环境。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推断出,神秘怪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组合,我们称之为“坡上坡”。它包括两个坡,即一个“大斜坡”上有另一个“小斜坡”,“大斜坡”与“小斜坡”坡向一致,“小斜坡”的坡度明显小于“大斜坡”。当这种地貌组合处于一定环境,“小斜坡”附近的人把“大斜坡”当成真正的地平面,从而产生错觉发生“垂直转向”,把“小斜坡”的坡顶当成坡底,从而使“小斜坡”的坡向颠倒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水往高处流”。解开怪坡之谜,“水往高处流”也便见怪不怪了。我们可以利用怪坡的怪现象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新环境,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开启一道新窗口。
字体大小: 14px
页面宽度: 1200px
返回顶部